知了否 > 知识百科 > 情感心理

欧洲“断气”趣谈,洗澡是社交心理需求,还是生理卫生需求?

时间: 1348字

欧洲“断气”趣谈,洗澡是社交心理需求,还是生理卫生需求?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很多婚姻内的老爷们,为啥不爱洗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个大概,那就是人性的深处是丑恶,而丑恶的表象是邋遢。

今天和大家来聊的是一条有味道的视频话题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罗伯特哈贝克在接受民警周刊采访的时候称,为了节约能源,他开始减少洗澡的时间,甚至不洗澡,同时还呼吁大家少洗澡。

而另一份报纸讲的更有趣啊,他说只要每个人洗好了四个部位就OK了,这就很有趣了啊,很多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从其他方面节约能源?比如说和国内的夏季节约用电一样,号召大家空调调高温度,而不是号召大家不称冷饮与节约用电。

德国的部长为什么号召大家先从洗澡开始节约?其实未必是他不讲卫生,而是背后有着深层次的趣味的逻辑。

那就是洗澡到底是社交心理需求还是生理卫生需求?现在大众可能会认为洗澡是生理卫生的需求,洗洗更干净,其实这个认知也是社会进步和生活便利而发展来的。

在过去,洗澡是一个繁琐和仪式感很重的事情,一般人家里挑水做饭都累得半死,还要给你烧水洗澡,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所以在古代,洗澡都是重大事件才会有的事儿,故而经常会看到古文中沐浴更衣之后往往是配套,比如说朝拜、重大事件等等。

当然不是说古人不讲卫生,而是说洗澡的频率远远不如现代人这么频繁,既然洗澡次数不多,还经常富有仪式感,慢慢的,洗澡的社交功能在古代就冒了出来,最富有代表性的还得是古罗马的洗澡社交,甚至在当时的公共浴池当中洗澡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会得到健康女神祝福的这种说法可能这就是洗澡是讲卫生习惯的。

最早的社会文化建构吧,既然洗澡是社交功能,那么古罗马人就不能不升级社交场所,加入了餐厅、健身房、商店,甚至图书馆、室外花园等等,大家这么听起来,似乎也感觉到有点大东北澡堂文化的那味儿了。

回到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认知中,洗澡是件讲卫生的事儿,但不同的人对洗澡的频率理解不一样,不同地区的人对洗澡的态度也不一样,洗澡的方式甚至都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一天洗一次澡,有的人几天洗一次澡,这样就容易造成家庭内部的冲突比较大,夫妻之间互相嫌弃,一个嫌弃对方邋遢,一个嫌弃对方讲究,所以这个时候洗澡的社交功能在家庭内部也就凸显出来了,只不过表象是讲卫生的增值而已。

夫妻双方的认同感、共情能力和协作尊重在通过洗澡这件事情上表现的一览无遗。

同样很多青春期的孩子还有很多。

说婚姻内的老爷们为啥不爱洗澡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个大概,那就是人性的深处是丑恶,而丑恶的表象是邋遢。

换句话来说,人在释放自己人性的负能量的时候,就投射到洗澡这件事儿上。

洗澡是百分百能够做主自己身体的控制行为,是一种副作用相对较小的负能量释放方式,因为只要是破坏的基本社交功能,但是不会带来更大的社会性伤害。

而且现实当中还有很多工具能够掩盖不洗澡这种释放负能量行为的产品,比如说香水也是意味高科技的服装面料吸附污垢,空气净化产品稀释气味等等。

所以我们才明白为什么德国部长会号召大家不洗澡,从而激发很多的观念增值,大家在乎的未必是卫生状况的变化,而是原来自己百分百能自主把握的隐性社交行为被官方干涉。

 

欧洲“断气”趣谈,洗澡是社交心理需求,还是生理卫生需求?

将本文的电子版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可以打印分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