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否 > 知识百科 > 教育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时间: 1526字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那些坐而论道的,说啥啥都懂,问啥啥明白,说人话不干人事儿的,你们该干啥干啥去吧。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

最可笑的呀,就是这篇解读了。

难道那些跳桥的,跳楼的都是早上明白了,晚上就去死了,感觉自己很值得吗?躺平的人和不想活的人都是小人,什么人间不值得,都是借口,如果他们懂得了承担,他们就不会躺平,也不会寻死,孔子才不会说出类似邪教的那种话。

所以啊,这样的解读就是读对论语学而篇三个布艺的初步了解,最终必须落在承担上。

如果没有这种对天地人,对圣人之道队形圣人之道最终达到不匀的世界的承担,那么就没有必要继续论语的解读。

我再说一遍,小人是没有必要读论语的,虽然小人也有承担,但只有君子才需要论语,也才能承担论语。

论语是啥?就是孔子和弟子的语录,他系统地讲述了不做普通人的君子如何去闻见学行圣人之道的问题。

这是在孔子死后才成熟的,所以孔子也不知道后世的腐儒这样瞎折腾啊,甚至顺序都排乱了。

现在我们给重新排列一下,以其还原论语经典儒家的本源。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详解这句话啊,被排在了三个不易总纲之后,是论语的第一条。

这里的道指的是什么?那就是闻、见、学行圣人之道。

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跑吧,到不闻,怎么才能去学去行呢?这世间如果真有那种早上闻到,晚上死了,就算值得,也是旁门左道,自生自灭,不能惠及旁人,又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呢?这些似是而非的解读,流传千年的结果呀,就是把论语变成了福音之类的东西,这和儒家论语的精神是完全背离的。

我们赶紧忘了他吧。

问题出在哪儿了呢?就是这个死字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向死而生的态度去固守的意思。

所谓固守,也就是承担儿朝西,也不是单纯的早晨晚上,而应该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考察。

从天的角度,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匀的世界而不退转。

从弟弟的角度,代表了东方、西方,也代表了整个天下所有的地方,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值。

直到最终成就不匀的世界而不退转。

从人的角度呢,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的承担,所谓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匀的世界而不退转。

只有从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原来的断句啊,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啊是不对的,由于古文呢没有标点,因此啊,断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千古以来被惯用的这个断句,就把死真当死给搞死了。

而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死是固守,是承担,相应的断句就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其实里面的道子是可以省略的,因为整部论语就是说,这圣人之道和行圣人之道省略到并不会影响理解朝闻夕死,这更符合古汉语的语气,光闻不死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只能是口头上的玩意。

而历史上的腐竹们最大的弊病就是光闻不死,这死是固守,是承担,而要固守,要承担,就必须死心塌地,痴心不改,偷心不死,是不可能行圣人之道的。

王阳明特别指出这一点,就是知行合一。

解读论语,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我们完整的解读一遍,孔子说,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匀的世界而不退转。

只有这样啊,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啊,好了,那些坐而论道的,说啥啥都懂,问啥啥明白,说人话不干人事儿的,你们该干啥干啥去吧。

下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如何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将本文的电子版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可以打印分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推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