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否 > 知识百科 > 教育

国家究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

时间: 1868字

国家究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

高考马上又要来了,985和211每年都是全国高中生竞相争夺的,但与此同时呢,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却并不好找。

另一方面,调查又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会出现2500万的人才缺口,一边是就业难,一边是用工荒。

国家究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考不上名校的普通孩子就一定没有未来吗?难道他们就不配拥有一个有尊严的人生了?我们每个家庭要如何去面对?那今天我想给你讲一个人的故事,1995年,他还是一个连汽车生产资格都没有的摩托车制造商,硬是通过自己执着的努力,在13年之后收购了堪称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沃尔沃,他就是那个人称汽车疯子的李书福。

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前些年他又做了一件更疯狂的事儿,把三亚500亩房地产用地跟政府申请改成了教育用地,搞得相关的工作人员以为听错了,在三亚创办了如今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民办院校的三亚学院。

他说在三亚这个地方,500亩地搞房地产那是不得了的,但是为了学校扩大规模,我就去找市委书记,他说你要把房地产开发用地变成教育用地,是这个意思吗?他说人家都说要把教育用地变成房地产开发用地,他不信,我说原因就是我们为了把。

三亚学院发展的更好,让三亚学院能够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起来,它需要一定的规模,我就把政府已经批准的房地产开发用地要变成教育啊用地,我说你能不能同意啊,支持一下,他就说那行,我同意。

可以说国家今天最着急的未来制造业人才用工荒的问题。

李书福早在25年前就在用超前的眼光在教育领域脚踏实地的默默耕耘着。

这25年来,吉利已经累计创办了吉利学院、三亚学院等等十所院校,在校学生超过五万人,累计培养的学生远超15万人。

而且三亚学院目前已经建立了翟明国、陈国良、容淳铭三个院士工作站,是国内唯一拥有三个院士工作站的民办高校。

李书福做教育没有噱头,不玩虚的,就强调实干,在产教融合、通识教育。

因材施教,这些教育难题上竟然实现了这么大的突破。

其实,产教融合是世界上很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比如学生可以直接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这样的学生具备了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毕业之后既有文凭,又有了靠谱的工作。

李书福曾经推心置腹的跟学生们说,不是说到学校里面来啊,就是为了拿个毕业证书,跟这是你四个学到。

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学习。

但在教育界,因材施教一直是大家努力的目标,也是一个大难题。

但是李书福偏偏不信这个邪,他认为每一个普通孩子都值得拥有被教育的权利,所以他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真正做到千人。

千面这种教育方式是在尊重每一个人,让每一个孩子更早找到自己的特长,更早的专注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发挥自己的专长,让自己的天赋真正自由。

李书福一直用自己前言加实干的执念,不断探索中国教育一流企业家,一流学科相结合的模式。

我想,在顶着压力推行这种教育模式的时候,李书福可能也在回望自己的人生,这些普通孩子值得。

有人说他是教育家当中的实干家。

最近网传清华博士、社科院硕士应聘城管,他说,这到底是舆论出了问题,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还是学生自身出了问题?他建议同学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找机会干事儿,干成事儿更重要,一定要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每次的实践机会都是最好的课堂。

实干是李书福一直念念不忘的关键词。

他建议,面对当下艰难的环境,不要抱怨,不要悲观,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冲出去,不啃老,主动作为,独立谋生和发展,练就自己的生存能力。

是的,年轻就是资本,一定要充满自信,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个时代也都将塑造一批新人。

教育战略从本质上并不提倡职业的高下之分,人人生而平等,接受不同的教育会走向不同的道路,但尊重每一个人的教育,就是要给每个人属于自己的一个梦想,擦亮每一个灵魂,让每一个普通人活得有尊严。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极力在教育领域只有投入,也不追求经济回报。

因为李书福始终相信,用公益之心办教育,教育才有报国之恭,才有为民之力。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真是一点儿不假。

教育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是靠人才靠教育。

 

国家究竟急需什么样的人才?

将本文的电子版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可以打印分享!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推荐

1